峨山旅游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指南

文章内容

布拉格之春_布拉格之春的什么事件

zmhk 2024-05-27
布拉格之春_布拉格之春的什么事件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布拉格之春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1.为什么布拉格之春的时候,苏联选择和杜
布拉格之春_布拉格之春的什么事件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布拉格之春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

1.为什么布拉格之春的时候,苏联选择和杜布切克(捷克)谈判,而不是强制打压

2.布拉格之春的过程

3.布拉格之春的影响

4.为什么捷克洛伐克的改革被人们称为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_布拉格之春的什么事件

为什么布拉格之春的时候,苏联选择和杜布切克(捷克)谈判,而不是强制打压

       其实苏联花这个心思,根本的目的就在于“掩人耳目”——掩饰其对捷克斯洛伐克所采取的武装干涉行动的性质。以下是具体分析:

       首先,杜布切克的(捷克斯洛伐克)改革方案并不像1956年的匈牙利改革那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依照杜布切克的说法,他所实施的改革是“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其根本还是坚持党的领导。只不过其它的改革内容,有“挑战苏联领导地位,威胁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嫌疑。另外,在匈牙利事件中,匈牙利的改革则完全是“另起炉灶”(党的执政地位被取代)。这是捷、匈两国改革的根本区别。因此,站在苏联的立场,对于匈牙利“必须立即采取行动”,而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的则是“先谈判,后行动”。

       其次,苏联与捷克杜布切克的“首轮”谈判时间是在1968年7月29日至8月1日,地点是在苏、捷边境捷方一侧的小镇切尔纳。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军队武装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时间则是在8月20日。次日(8月21日)晨6时,杜布切克等五人被挟持到莫斯科。由此可见,苏联的武装干涉跟“首轮谈判”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是密切相关的。

       第三,1968年8月22日,捷克斯洛伐克全国举行一小时总罢工,抗议苏军占领。同一天,捷共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会在布拉格秘密召开。通过了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决议,选举了由杜布切克等人组成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此举再次刺激了苏联。第二天(8月23日),苏、捷***在莫斯科举行会谈(姑且称其为“第二轮谈判”,杜布切克参加了这一会谈)。27日发表《捷苏会谈公报》即《莫斯科议定书》公报声明:捷方承认苏军占领不是干涉捷克斯洛伐克内政,同意苏提出的待“局势正常化”以后撤军的条件,同时命令捷武装部队不得出现“有可能引起破坏社会秩序的事件和冲突”。苏方还强调:不承认捷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

       苏联的这一系列行为非常明显的表明:所谓的《捷苏会谈公报》,完全是苏联强迫杜布切克签署的“城下之盟”,是其对武装干涉捷克斯洛伐克所做的“掩饰”。等到这一幕演完后,对于苏联来说,杜布切克的“使命”也就随之终结。到了1969年4月17日,杜布切克的捷共第一书记职务被解除,1970年6月,又被开除出党。

布拉格之春的过程

       你所问的是布拉格之春吧`~~

       “布拉格之春”是世界现代史上尤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极其重要的改革事件。在苏联的武力压制下,捷克斯洛伐克的这一改革运动最终失败。在史学界,对“布拉格之春”这一改革事件本身的研究比较充分,但关于这一改革对苏联内政的影响却极少研究,本文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一

       与苏联一样,改革前的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尤其有利于集中力量推动社会变革。但在正常社会发展条件下,它不利于发挥社会的创造力,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斯大林去世后,克服斯大林模式的缺陷、改革现实社会主义便成为苏联东欧国家的首要任务。在苏联,赫鲁晓夫实行非斯大林化,他的许多改革措施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但是,赫鲁晓夫没有对斯大林及产生斯大林主义的根源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分析,而只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斯大林,这使得人们对斯大林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混乱。连他本人也在首尾不一的改革中被赶下台。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也是在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主义政策影响下开始的。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非斯大林化震动了东欧国家,鼓舞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者,人们希望通过改革,找出一条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有捷克斯洛伐克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但50年代的改革浪潮却被党政大权独揽的捷共***诺沃提尼压制下去了。不过,在此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社会和捷共就进入了表面上平静发展的十年。但是,这种发展正好使得党内有批判精神而又不露锋芒的改革派力量能够最终在一九六八‘布拉格之春’时期,作为一种伟大的、有组织的力量而出现,并能提出进行重要变革的比较深思熟虑的主张。” [1] 也就是说,进入了一个为改革积蓄力量的时期。进入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经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1962年,苏联围绕“计划·利润· 奖金”开始了经济改革的大讨论,这在捷克斯洛伐克也引起反响,促使人们思考现行经济体制的缺陷。1963年,经济学家奥塔·希克被任命为全国经济改革委员会主席,主持改革。他率先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思想,并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应该是多元的,“在多元的所有制结构中,既脱离私人资本,又脱离国有资本的股份所有制,应占有重要地位。” [2] 制定了改革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对职工实行奖惩制度等改革方针。但是,在党内保守力量的阻挠下,希克的改革主张没有能够实行。 1967年年底~1968年年初,捷克斯洛伐克陷入政治危机,诺沃提尼被赶下台,改革派的杜布切克成为党的***。1968年3月,捷共中央全会讨论通过了党的《行动纲领》,从捷克斯洛伐克的实际条件出发,致力于建设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纲领提出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实行联邦制,发挥民族阵线的作用,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执行独立的对外政策。此后,在捷克斯洛伐克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改革浪潮,形成了“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的影响

        1968年1月5日

       1968年1月5日的捷克斯洛伐克***中央委员会全会上,诺沃托尼的第一书记职位被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取代。

       这次大会的结果,导致了对新闻出版物的事先审阅制度的废止,并且使得对于诺沃托尼体制中的核心党干部以及内阁成员的批评的升温。同年2月,与诺沃托尼关系密切的国防部领导叛逃到美国。这位高层干部不仅因为挪用公用资金而被调查,而且在之前与另一位将军合谋企图发动政变,维持诺沃托尼的权力统治。这起事件成为当时媒体关注的焦点,并且使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当时仍留任总统的诺沃托尼。到了3月份,诺沃托尼领导层的主要党政干部都相继离职。其中包括内政部长、总检察长的辞职,这些人的离去导致与苏联(尤其是克格勃)关系紧密的安全机构的改革浪潮。同年3月21日,诺沃托尼终于提出辞职,新任总统为二战英雄路德维奇·斯沃博达。

       同年4月,***中央委员会通过了行动纲领。在这份文件中,提出了“新型社会主义模式”,内容包括:

       修正***的权力集中

       恢复在大清洗中牺牲者的名誉

       以联邦制为原则解决“斯洛伐克问题”

       强调企业自身责任,引进市场机制,进行经济改革

       言论和艺术活动的自由化

       在外交政策上,在强调与苏联的同盟关系的同时,也通过引进科学技术强化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

       之后,又成立了以欧德里希·切尔尼克为总理的新内阁班子。副总理为主张改革计划经济的经济学家奥达·锡库,另外,在50年代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罪名被判处终身监禁的古斯塔夫·胡萨克也成为内阁成员。国民议会的议长由受国民欢迎的约瑟夫·斯姆鲁科夫斯基担任,国民战线议长由弗朗切克·库里盖尔担任,至此,捷克党政的主要部门都被改革派掌权。整个社会在“行动纲领”的指引下,开始进行深入的改革运动。其中,工会、青年组织、社会民主党以及KAN, K-231等非共产主义政党开始积极活动。在此同时,关于改革内容的分歧也日益明显,逐渐形成了对于改革运动的激进化表示怀疑的集团,他们希望与苏联接触,在斯洛伐克地区重视联邦化的倾向。

       根据华约各国的约定,6月份将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考虑到苏联军队即将到来以及同盟国的忧虑,在5月末召开的党中央委员会大会上,捷克***强调了右派修正主义的危险性,并将在国民战线范围以外活动的政治组织视为“反共活动”,并且表明了将坚持***的领导地位的态度。另外,也决定提前在9月份召开第14次***大会,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将坚持改革路线的印象。这是因为在临时党代会上不可能再让对于改革报有怀疑的中央委员再任,如果党员正式大会顺利召开的话,改革派实力将会巩固自己的地位,使改革不会半途而废。

       同年6月27日,由瓦茨里克起草的“两千字宣言”在主要报纸上刊登。其内容与“行动纲领”并无多少变动,因此也使得苏联将这个宣言视为“反革命”的先兆。 从杜布切克就任第一书记开始到苏联军事干预的8个月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各国通过会谈中的批判、联合军事演习等方式,从政治上、心理上、军事上尽力阻止捷克斯洛伐克的***体制的解体以及改革运动对本国的波及。

       德累斯顿会议

       (1968年3月23日)

       诺沃托尼辞去总统的事件使苏联领导层感受到强烈的危机,于是在德累斯顿,召开了苏联、波兰、东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参加的多国首脑会议。从此次会议直到8月军事干预为止,除罗马尼亚外的华约5个成员国多次就捷克斯洛伐克的局势举行多国会谈。由于在会前捷克领导层被通知本次会议是讨论各国经济问题,因此在会议刚开始就遭到各国严厉批评的杜布切克代表团无法就改革运动做出充分的答复。在会上,除匈牙利之外的四国代表团一直认为这场改革运动是反革命的先兆,并担心会侵蚀***的领导地位。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对此表示这场改革的主旨在于强化***体制,并且得到了国民的多数支持,然而并没有得到其他各国的理解。 (5月4日、8日)

       随着“行动纲领”的通过和改革运动走向高潮,捷克国内对于***体制和苏联的同盟关系的批评也日益增多。对此,勃列日涅夫领导层感到非常忧虑。在这种情况下的5月4日,访问莫斯科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杜布切克、切尔尼克、斯姆鲁科夫斯基等)与苏联领导层进行了会谈。在此之后,8日,哥穆尔卡、乌布里希等各国首脑在莫斯科集中,听取了勃列日涅夫关于苏捷两国会谈的报告,并随即决定提前实施华约组织联合军事演习,并支援对于改革报有怀疑的捷克斯洛伐克***内部的“健全势力”。5月中旬、苏联总理阿列克谢·柯西金与国防部长安德烈·格莱乔相继访问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6月18日至30日间,华沙条约成员国联合军事演习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本次演习含有多层目的:一为了牵制在9月份临时全党大会中改革派势力的增长;二为了军事介入做好预先准备。另外,在军事演习结束后,各国军队并未立即撤退,这导致捷克斯洛伐克国民逐渐怀疑军事介入的可能性。 (1968年7月14日-15日)

       在“两千字宣言”出台后,苏联领导层将其视为反革命的证据,并对捷克斯洛伐克中央发出了召开多国会议的建议。(同样的建议也从东德、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发出)但是,捷克斯洛伐克中央在研究该建议之后,反而向苏联提出首先举行两国会议,在调整意见的基础上,举行包括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等国参加的多国会议。然而,苏联中央拒绝了这个建议,并通知将于14日在波兰举行多国会议。会议前日的13日,受勃列日涅夫的委托,卡达尔与杜布切克、切尔尼克等人会谈,试图说服其参加华沙会议,但是捷克方面反复主张之前的意见,未接受劝说。于是,在华沙集会的苏联、波兰、东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在捷克斯洛伐克缺席的情况下,就这场改革运动展开了讨论。其中,保加利亚代表团提出了请求军事干预,各国都表示对改革运动的危机感,最终,苏联领导层决定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出各国共同签署的照会,表示将全面支援对反革命势力的斗争。 (1968年7月29日-8月1日)

       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在两国交界处的切尔纳举行两国会谈。会议原定举行一天,最终却延长至4天。会后发表的公开声明只提及将于8月3日在布拉迪斯拉发召开多国会议。苏联在会谈中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做出了一些让步,双方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因此没有直接作出军事介入的决定。然而,关于这些共识,两国的认识存在根本性差异,这也是日后军事介入的诱因之一。这些共识的内容包括:

       拥护***的领导地位

       恢复新闻审阅制度,加强对媒体的控制

       解散非***派系的政治组织

       撤换部分改革派*** (1968年8月3日)

       在布拉迪斯拉发举行了东德、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捷两国的会议,会后发表了共同声明。在这次会议中,由捷克斯洛伐克***内部的“健全势力”发出的请求军事支援的信件送到了勃列日涅夫的手中。

为什么捷克洛伐克的改革被人们称为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事件导致人们对苏联的“列宁—斯大林”模式的失望,使人们认清了在苏联控制下的社会主义不允许有民主的存在的现实。人们对苏式的共产主义霸权感到恐慌,为此加深了冷战的程度。它一方面使苏联的威权达到了顶峰,也为入侵阿富汗开了先例;另一方面也使与苏联关系交恶的红色中国认识到苏联不会容许异己的存在,与美国改善关系并对抗苏联的威胁的意愿日趋强烈,最终促使了中美建交。

       “布拉格之春”后,苏联扶持的捷克政府禁止言论自由,加强对媒体的控制,以清除民主化的思想,达到禁锢人民的目的。捷克的知识分子分化成两派,一派迫于苏联的压力,发表申明赞成苏联;另一派则不屈服于苏联入侵,开始发表反苏言论,公开抨击苏联行为。这也导致了有关于反映“布拉格之春”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其中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布拉格之春”的前后,反映的当时捷克人的看法与生活状态。这部小说使米兰·昆德拉成为全球著名的小说家,而这部小说也在1988年被翻拍成**《布拉格之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布拉格之春”是试图在另一种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来解决因强加在捷克斯洛伐克头上的苏联模式而引起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它是捷根据本国国情,为加速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改革的有益探索。它的目的是建立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可悲的是,来自克里姆林宫的严寒冷冻了这场改革,“布拉格之春”夭折了。

       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是布拉格,1968年1月5日开始的这次改革是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也有人这么说: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危机,这次改革已解决危机为直接目的,所以有“春”之名。)

       好了,关于“布拉格之春”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布拉格之春”,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